—— 误入旁门左道,往往是修行人难以避免的一程。执迷不悟则误尽性命,及时回头方可炼就重生。
今天杨易德来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尽管每个人心中的答案不尽相同,但对实修丹道者而言,答案往往相通。
紫阳真人言:“学仙须是学天仙,唯有金丹最的端。”
吕祖亦云:“只修性,不修命,此是修行第一病。只修祖性不修丹,万劫英灵难入圣。”
丹道修炼的本质,在于实修自身。不求神、不借鬼、不假物、不依人,全然以内炼性命为根、内求己力为用,这才叫实修。
相信所有修丹道的人,起初未必直奔此道,或许也曾走过纯灵修的弯路,甚至涉猎佛法、儒典,阅读经典,听过所谓“修行人”的心灵鸡汤,看过高人故事与语录,思考人生,以为那便是修行。
后来才明白,书本与教化,对真修者而言,终究百无一用。若不超脱于此、回归实修,很容易陷入自我暗示,生起自以为是的修为感。待到真正需破妄解幻、面对关隘时,尤其是须在现实中显化道行之时,才发觉自己根本无力应对。这一切,皆因最初误解修行本质,方致今日之果。
因此,真修行必回归于强化自身——一切内求,不假外物。等到明白这一点,才算修行刚有方向。但有方向,并不代表已经开始修行。
那些没有方向、或走错方向的呢?那些完全错误的修法,或在大道中误入歧途、走向旁门左道的呢?所谓“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”,自以为的捷径,终会将人引至悬崖边缘。能否回头,全看能否及时醒悟。
那么,什么样的修行是假的?一句话:凡有捷径者,皆假。
修行确有方法,却从无捷径。世上根本没有不需内炼自身就能成就的法门。
比如一味强调灵修的方式,其实那就是“只修祖性”——只教修心养性、教做人,却不教炼身。身体得不到滋养,终日病恹无神,算什么修行?如此修法,永无成就之日。
何况修心也分层级。只教修德不修道、修心不修力,属最底层的心性修炼。那走的完全是儒家路子——甚至许多还不是真儒家。真儒家修德是为养浩然正气,而非以德为缚。
因此,一味强调“德”的教化,实属最下乘,是造个框架让人不犯错而已,岂能真正成就?所谓“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”,真正悟道者根本从来不需要考虑德,而以道为本,德是得道后的自然显化,不求于德而德自生。
古人论道者众,却鲜少教人如何修德。既已修行,德又何须人教?需专门修德吗?或者这些所谓的德能束缚你吗?还是需要靠德来指导你才能不走岔路吗?
更何况,真德是行为,不单是心性。只修心性,往往只是修了个寂寞。那些教人修德的书籍,本是教化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,绝非修行指南。若以此为圭臬而不悟大道、不依天地法则实修强化自身,绝无成就可能。
稍好一些的,是开始修“力”。若以为修“德”即修行,只是走在自我安慰的路上;那么对“力”的认知与修炼,才算略微窥见修行的门径。
可惜的是,多数教修力的人,并非教你修自力,而是教借外力——比如完全求神拜佛。在这种借力思维下,人会逐渐忘记自己本具力量,亦可强化己力。时日一久,便彻底迷失自我,更谈不上实修。
不传炼体功法、只教假借外力的法门,都属捷径。这类修法往往不能真正提升自身实力,久之不仅无法增强能量场,反会消耗自身,甚至在“借力”中与无形之力交换,反而伤身。若还沾沾自喜,以为偶有进益,实属自欺——未炼岂能长?这与修行毫不相干,反而易入邪宗,破财伤身,悔之晚矣。
借力之法,往往只需花钱或付出某种代价就能交换,这也是一种捷径和操作手法,与修行毫无关系。自身实力不足时,借力走捷径虽情有可原,但若将借来的力当作己力,便大错特错。更何况,真修行岂是花钱可买?
只知借力却不知借力修力、借外修内,就算擅于借力,也是白费机缘。这类所谓修行,多半一场空,光阴浪掷,不过“误了性命”。甚至还有人以为至死仍可借力,这就属于“不修生,却修死”,不明白当下生命与身体之珍贵,任凭时光虚度,愚不可及。
其实人体奥妙,尽藏身内。人身对应宇宙,天地自然之力蕴涵其中——如五指对应五行五脏,在天为五雷,在地为五岳,人身小天地,内含大乾坤。
人体成双之处,对应乾坤阴阳;单一之处,又藏阴阳混合之机。其中分合之妙,需深入参悟自然与人体方能明了。
再者,为何人与人精气神先天便有差异?后天又该如何改变?如何打开丹田、疏通经络?如何使真气充盈周天、肾气充足?如何滋养五脏六腑?如何让身体(不仅是思想)返璞归真?如何与自然能量交融?
真修行,并非从穿上道袍那天开始,也不是磕头拜师、得法脉、获秘传、知小道消息就算修行。一切窍门捷径、虚名浮相、奇技淫巧,统统都须放下。这些短期内似有小效,长久看来,却是通达大道本源的障碍,是阻人领悟生命真谛、炼化性命的最大阻碍。
因此张三丰祖师说:“肯回头,是岸头,莫待风波坏了舟。”不是叫人简单放下荣华富贵,而是要放下一切捷径,珍惜身家性命,方能步入真修之境。
当然,只要及时醒悟,走弯路也未必是坏事。哪怕错拜师父,也很正常——磨难之师亦是师。只要懂得避坑、肯回头,彼岸就在前方,大道依旧招手。
人生就是在不断“教学费”的过程中反复,方式各异:或付出时间,或耗费金钱,甚至赔上生命、承受更惨痛的代价。关键在于:我们学到了什么?费尽心力寻访高人、学习奇技,最终沉心回首,才发现若不内炼于己,学再多也无用处。
修行需要切实行动——每日参悟调整、积累练习,绝非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阅人无数”就能达成。相反,要放下书本,不邯郸学步、不人云亦云。回到自身,观照内心,实修内炼,终会明白:
大道原在身,何须外追寻;
万般歧路尽,一得永得真。
相关文章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