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乙贵人作为八字最吉之神,历来为神煞体系里面的首重。然而它的用法却并不是简单的遇到就能用,而是要遵循非常多的原则,而且他的起例与论法在不同流派有很大的差异。
天乙贵人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,首先是起例查法,在阴阳贵人上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分歧。再接着是日贵与夜贵的区分,这就属于用法了,这个倒没啥大差异性。
再剩下的是一些细节,比如该如何使用贵人,贵人的喜忌是什么?怎么才算有用?怎么才能真正贵,而不同的天乙贵人组合要配什么天干什么地支最好?这在不同典籍中,论述是不一样的,现代人很少研究这么深,一般都是论到“八字里面有没有天乙贵人”。
然而,仅仅天乙贵人阴阳查法,已经有别:以通行版采用的《黄帝授三子玄女经》与郭璞的《御定星历考原》记载方法为例,两者得出的阴阳贵人位置是相反的。
按:《黄帝授三子玄女经》记载:
天一所在,甲戊庚旦大吉、夕小吉;乙己昼神后、夜传送;丙丁旦登明、暮从魁;六辛昼胜光、夜功曹;壬癸昼太一、夜太冲。
杨易德按:十二月将:又名十二神,它们分别是:寅为功曹,卯为太冲,辰为天罡,巳为太乙,午为胜光,未为小吉,申为传送,酉为从魁,戌为河魁,亥为登明,丑为大吉,子为神后。
“甲戊庚旦大吉、夕小吉”——这句话指的是,甲戊庚这三个天干起出来的天乙贵人,位置在大吉和小吉上,也就是按照十二月将名称推算地支,大吉=丑,小吉=未,所以甲戊庚的天乙贵人在丑未,这也符合通行本的口诀“甲戊庚牛羊”。其中的“旦夕”之称,就是分昼贵人和夜贵人的差别,或者解读为阴贵人和阳贵人。
但是其实阴阳贵人,和昼夜贵人,是两个概念。可能世上流传版本,把这个弄混了,所以这里提到的昼夜,就直接通过昼夜分阴阳了。就出现了通行版和郭璞版本阴阳贵人不同的弊端。
其第二句:“乙己昼神后、夜传送”,按子为神后,申为传送,指的通行版口诀“乙己鼠猴乡”。昼夜我们现不管它。
其第三句:“丙丁旦登明、暮从魁;”说的是“丙丁鸡猪位”。
其第四句:“六辛昼胜光、夜功曹”;对应口诀“六辛逢马虎”。
其第五句:“壬癸昼太一、夜太冲”,对应口诀:“壬癸兔蛇藏”。
《黄帝授三子玄女经》所说的天一贵人,就是后来的天乙贵人。一者,就是道也。天一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,被一些流派信奉为最高神,这也是为何命理在古代就有天乙贵人为最尊贵之说。从这个名字,可以知道,这些内容确实非常古老。所以它对应通行版的口诀,也就是天乙贵人的查法通行版完整版是:
“甲戊庚牛羊,乙己鼠猴乡,丙丁猪鸡位,壬癸蛇兔藏,六辛逢虎马,此是贵人方”。
其中,用日柱天干查四柱口诀中生肖提到的对应地支,相见即是。
这个查法,其实倒是没有什么争议的。唯一的争议,就是有一些自作聪明的后学,把口诀改了,变成了:
“甲戊兼牛羊,乙己鼠猴乡,丙丁猪鸡位,壬癸蛇兔藏,庚辛逢虎马,此是贵人方”。
他们认为这样才符合对仗工整,就是天干分为了五组,比较对偶。实际上呢?
这种为了求对偶而篡改古诀的聪明人做法,当然是愚蠢而错误的,无论从任何一种角度推导出来,都不可能这样对偶。
另外,天乙贵人的阴阳怎么区分,版本之间亦有差距。
在郭璞的《御定星历考原》中,提出了和通行版本略微不同的阴阳划分。他把天乙贵人的起例口诀分两套,阳贵人一套,阴贵人一套。
阳贵人是根据先天八卦的位置确定,阴贵人是根据后天八卦的位置确定。阳贵人以先天坤位起,阴贵人以后天坤位起。即按其所述:
阳贵人:先天坤卦在正北,阳贵起于先天之坤,故从子起甲,甲德在子,气合于己,故己以子为阳贵;以次顺行:乙德在丑,气合于庚;丙德在寅,气合于辛;丁德在卯,气合于壬;辰为天罗,贵人不居,故戊跨在巳,气合于癸;午与先天坤位相对,名曰天空,贵人有独无对,故阳贵人不入于午;己德在未,气合于甲;庚德在申,气合于乙;辛德在酉,气合于丙;戌为地网,贵人不居,故壬跨在亥,气合于丁;子,坤位贵人不再居故,癸在丑,气合于戊。是阳贵起例。
阴贵人:后天坤卦在西南,阴贵起于后天之坤,故从申起甲,甲德在申,气合于己,故己以申为阴贵;以次逆行:乙德在未,气合于庚;丙德在午,气合于辛;丁德在巳,气合于壬;辰为天罗,贵人不居,故戊跨在卯,气合于癸;寅与后天坤位相对,名曰天空,贵人有独无对,故阴贵人不入于寅;己德在丑,气合于甲;庚德在子,气合于乙;辛德在亥,气合于丙;戌为地网,贵人不居,故跨在酉,气合于丁;坤位贵人不再居故,癸跨在未,气合于戊。是为阴贵起例。
杨易德按:这里既包含了天乙贵人为何这么起的原理,还包含了阴贵和阳贵为何这么区分以及最终结论,算是非常完整精妙的版本了。稍微解释一下:
他是以六十甲子的顺序,按照阳贵人起子顺行,而阴贵人起申逆行,往下排配的。所谓的“甲德在子,乙德在丑”之类,说的原始六十甲子干支配往下排出,这个是用先天坤位来排,先天是坤在正北子位,所以甲干开始配子,实际就是60甲子的原始组合配置起点。然后找到每组干支相合的天干,就是天乙贵人的用干,也就是后来推算出的日干或者年干起法对应的天干。
其中在地支上,因为辰戌之地贵人不入,所以会存在“跨支配干”的问题,又因为阴阳不同的干支不能相配,所以又存在另外一种“再次跨支配干”的问题。配出的结果,就是天乙贵人的配干上确实和通行版一模一样的起法(所以为何庚辛干无法对偶的原因)。
但是阴阳贵人区分却是不同的,其阳贵人用先天坤位配支起甲子,阴贵人却用后天坤位配支起甲申,最终配出的结果,本质就是为了体现阴阳的差异性,因此在阴阳定位上有一定的权威性。其后天坤位在西南,坤申是同位的,如果把罗盘拿手里,发现坤申只是相差了15度而已,所以郭璞以后天坤位直起申,代表阴贵人。先阳后阴,符合易理,所以这也说得过去。
如果我们仔细看,会发现这样取出来后,有一个固定的规律。根据以上经过这样精密计算后,得到的天干配地支的贵人中:
甲木阳贵便从丑位开始逆行可直接配出贵人,所以得到的结果最终是:甲配丑、乙配子、丙配亥、丁配酉,己配申、庚配未、辛配午、壬配巳、癸配卯。我们看,当天干顺行时,对应地支必然逆行,这就是天地阴阳顺逆相反,符合天地自然运转规律,所以为贵。
阴贵则以甲加未为起点顺行,即甲配未、乙配申、丙配酉、丁配亥,己配子、庚配丑、辛配寅、壬配卯、癸配巳。天干顺行时候,地支也顺配。
其中戊土和甲庚一样,以丑未为贵人,上面戊土不能配进去,是因为阳干不能配阴支的子,这就是前面提到的“阴阳不同而跨”。而辰戌两个地支不配,是因为天罗地网之地,贵人不入(又有另一说,为天罡河魁之地,贵人不入)。
所以无论从一开始的起法,到排出来的贵人排位上,都是有固定的阴阳规律存在。换了不同的角度,得到的是相同的结果。能印证通行版口诀中的“甲戊庚牛羊”还是“甲戊并牛羊”的问题孰是孰非,也能印证“六辛逢马虎”还是“庚辛逢马虎”的谁对谁错。一目了然。
现在将天乙贵人正确起法列举如下:(根据流派不同,以日干或年干起)
- 甲、戊、庚日:贵人在牛(丑)、羊(未)
- 乙、己日:贵人在鼠(子)、猴(申)
- 丙、丁日:贵人在猪(亥)、鸡(酉)
- 壬、癸日:贵人在兔(卯)、蛇(巳)
- 辛日:贵人在马(午)、虎(寅)
只是阴阳贵人上,和通行版对比,最终排出来的略有差异,如下图:
如果说通行版是借了《黄帝授三子玄女经》来背书,区分阴阳贵人的话,那么这就有点吓唬人的意思了。
作为两个权威,一个是拿“黄帝”来背书,谁也不敢反驳。一个是郭璞,无论是风水还是占卜易学等,这个名字算几乎是在术数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,连袁天罡和李淳风,在学术上都是很难超越郭璞的,所以在学术权威上,杨易德宁愿相信郭璞的版本,不光是他的学术造诣几乎是无敌的,更重要的是,他写出了详细的天乙贵人算法原理,还有区分阴阳二贵的原理。而拿黄帝名字背书的那本书,只是给出了结论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都知道,很多拿黄帝做名字的,都是拿来吓唬人的,古人和现代人相反,喜欢托名写作,明明自己写的书,非要冠上权威的名字——不像现代人喜欢拿别人的作品冠自己的名字。所以古书号称黄帝的作品,99%是假。比如现在市面上流传的那本被炒的非常火的《轩辕黄帝碑记祝由术》这类的古本,从石碑中出土,但依旧是假,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,里头有涉及后代的人物名字(比如萨祖灵官之类)内容成分,这样的例子就不多讲了。
所以我们该信哪一本?这两本书都出自道藏,不像《三命通会》《渊海子平》之类这些书这么流传广泛,道藏虽然被焚毁过,但是后来集成后看完的人少,被篡改的概率相对小一些。而重要的是,郭璞的《御定星历考原》阐述,其有理有据,让人不得不信服。而《黄帝授三子玄女经》一开始就被人解读错了。相信读者心中已有答案。
更多杨易德八字命学观点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