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观北斗而知四时,察二十八宿而晓吉凶。不识赤道星垣,妄谈命理玄机,犹如盲人扪象,终难窥天道运演之全豹!”
—— 杨易德研习易学廿载有感
谈谈星空下的坐标之争
世人皆知西方占星的“黄道十二宫”,奉为命运圭臬。荧惑守心、岁星入庙,言必称黄道星座之影响。殊不知,在古代天文学上,不止描述了黄道,实有九道。
《开元占经》载:月行九道:春行东方青道二,夏行南方赤道二,秋行西方白道二,冬行北方黑道二,四季还行黄道,故月行有亏盈。
也就是说青道有二、赤道有二、白道有二、黑道有二、黄道有一,共有九条道,根据方位与五行关系分为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 五类。
这五种颜色,在五行上后来被划分为木火土金水。并分别运用在了几乎所有的传统命理、占卜术数类学说其中。演变出了类似子平八字、紫微斗数,七政四余、奇门遁甲、六壬、六爻、梅花易数占卜等各类术数。
几乎可以说,任何一个术数都脱离不开五行。而五行在天文上的道,一开始并不是单纯指五星的运转,而是众多星球在天空中构型的运行轨迹,逐鹿星空的产物。
由于仅仅凭借黄道十二宫衍生的一切学说,包括东西方星座,择日(包括我们现在流传的黄道吉日)都只是天文九道其中一道之力的吉凶描述,因此有很大的弊端。
更何况,西方占星一部分和我们的占星术果老星宗(七政四余)有着相同的宫位,不知道是谁抄袭了谁,在这种实星推演体系里,更有着古典占星和现代占星之争。皆是因为周天星宿的定位参照点,发生了偏移。
而在吾华夏先贤眼中,横亘天际的赤道与依附其上的璀璨星官,方是丈量宇宙、推演人事的永恒标尺!
黄道,不过是太阳巡天的临时驿站;北极与赤道定位星垣,才是华夏命理扎根的终极坐标。
今日,便让我们拂去历史尘埃,重归《周髀算经》的盖天宇宙,《淮南子》的星野玄章,揭开被“黄道热”掩埋的华夏天文至宝,领悟何为真正的古先贤所云:“天垂象,见吉凶”。
一、盖天基石——《周髀算经》的赤道圭臬
欲明天道,先明宇宙之模型。不同于后世浑天说,华夏最古老而系统的宇宙观,首推‘盖天说’,其集大成者,便是旷世奇书——《周髀算经》。
《周髀算经·卷上》:“天象盖笠,地法覆槃。天离地八万里…”。
又曰:“日照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,人所望见远近宜如日光所照。”
此寥寥数语,构建了以北极为轴心,赤道为基准的宇宙框架!
其核心“七衡六间图”,描绘了太阳在一年中于赤道南北运行的七个同心圆轨道(衡),以及形成的六个间隔(间)。
此图非凭空想象,而是基于对赤道附近恒星(主要是二十八宿) 的长期观测,以赤道为基准划分时空。
《周髀算经·卷下》:“立周天历度… 以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。”
此处“璇玑玉衡”或指北斗星名,或指观天仪器,其核心功能是“齐七政”——协调日、月及五星(七政)的运行。而协调的基准,正是围绕赤道的度量体系。
盖天说虽非完美,但其将赤道作为空间划分和历法计算的核心基准的思想,已深深烙印在华夏文化的基因之中。
二、星野玄章——《淮南子》与赤道星官体系
如果说《周髀算经》奠定了赤道坐标的几何基础,那么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以赤道为轴、星官为符的宏大天象图卷。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天有九野,九千九百九十九隅… 五星、八风、二十八宿… 紫宫、太微、轩辕、咸池、四守、天阿。”
此段开宗明义,构建了以“三垣(紫宫/紫微垣、太微垣、天市垣雏形)”拱卫北极,二十八宿环列赤道(实际靠近赤道)的庞大星官体系。二十八宿为何物?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东方: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;北方: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;西方: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;南方: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。”
在天星方位中,东青龙,西白虎,南朱雀,北玄武。每一方主管七宿。(而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什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,这种情况原本只是指左边为东右边为西的坐北朝南房子结构,而不是不明根源的讹传以为所有的房子都是这样区分。)
此二十八组恒星,如同镶嵌在赤道(或附近)天球上的永恒路标。它们最大的优势在于稳定性!
因赤道面垂直于地球自转轴,虽受岁差影响(古人亦知,见《尧典》“日永星火”与《月令》差异),但其相对位置变化极其缓慢,作为背景坐标系远较黄道稳定可靠。
以北斗为枢:乃为赤道坐标的灵魂指针。
在赤道星官体系中,北斗七星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!而这也是北斗所旋转的中心——北极星,为何被称为紫微星(“又名帝星”)的原因。
为何不称太阳为帝星呢?太阳只是日精,它在我国玄学体系里头,仍旧比不上北极紫微星的地位。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斗杓为小岁… 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。分阴阳,建四时,均五行,移节度,定诸纪,皆系于斗。”
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北斗七星,所谓‘璇、玑、玉衡以齐七政’… 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。分阴阳,建四时,均五行,移节度,定诸纪,皆系于斗。”
意即北斗七星,乃天帝之车,即是紫微星之车,所以高悬北天,其斗柄(玉衡、开阳、摇光三星连线)的指向,随地球自转,一昼夜旋转一周(近似);随地球公转,一年内大致指向四方(东-春、南-夏、西-秋、北-冬)。这是何等精妙的天然时钟与罗盘!它直接关联着赤道坐标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种种应用,譬如:
- 定时节: “斗柄东指,天下皆春”。无需复杂计算,观斗柄便知四季流转。
- 定方向: 夜间寻北,莫过北斗(指向北极星)。
- 定吉凶: 北斗所指星宿分野,关联地上州国人事,乃占星、推命之基。
三、黄道之用——太阳的驿站,非宇宙的轴心。
那么,黄道在华夏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?
实事求是地说,黄道(即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)主要用于标记时间——即二十四节气的划分。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日行一度… 十五日为一节… 故二十四气之变也。”
古人通过精密观测(如圭表测影)确定冬至、夏至等关键节点,将黄道等分为二十四份,形成节气。这是指导农事、调和历法的核心。
然而,黄道本身并非构建宇宙秩序和命理象征的终极坐标!它只是太阳这个“重要个体”的运行路径,且受岁差影响显著(春分点西移),其背景恒星位置千年变化甚大。
目前命理主流还是用的这个体系之演化,这是因为这样演化更加方便,能从某个角度去关联全貌,而并非这样就是代表天文变化对应推演人事的全貌。
四、观乎北极,定乎赤道——华夏命理的终极基石
至此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为何说赤道及依附其上的星官(尤其是二十八宿与北斗)才是华夏宇宙观和命理体系的“终极坐标”:
1、稳定性至上:相较于受岁差显著扰动的黄道带,赤道坐标系及其上的二十八宿作为背景参考系,具有超乎想象的稳定性。命理推演所求的,正是相对恒常的“天道”规律,而非流变不居的表象。此乃“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之深意。
2、普适性无疆: 北斗指向、二十八宿出没可用于全球(尤其北半球)定向定时。这种普适性,是华夏文明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宏大视野的体现。
3、文化根脉所系:所有华夏核心术数,皆深植于赤道星官体系,譬如:
风水(堪舆): 罗盘本质是什么?是赤道坐标(天盘)与地平坐标(地盘)的结合投影!二十四山向、二十八宿分金线,皆源于此。寻龙点穴,首重“认星”,认的便是天上星官对应地下山川。所谓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。
七政四余(星命学): 直接以日、月、五星(七政)及四余气(罗睺、计都等)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来推算命运。宿度之深浅,实乃赤道经度之精微。
演禽、奇门遁甲:其星门神煞的排布与运转,无不以二十八宿、北斗九星等为深层时空框架。
八字、紫微斗数等:虽看似以干支、星曜符号为主,但其深层的时间划分(节气、月建)和空间象征(紫微垣帝星体系),源头仍在赤道星官与北斗时序。
第五、正本清源——重拾被遗忘的星空智慧
遗憾的是,近代以来,西方占星学及其“黄道十二宫”符号体系大行其道,许多命理爱好者乃至从业者,热衷于谈论“太阳星座”、“上升星座”,却忽视了这些符号背后复杂的天文物理(如岁差导致的星座实际位移)以及更重要的——我们华夏原生、博大精深、逻辑自洽的赤道星官体系!
这无异于舍本逐末,买椟还珠。试问,一个建立在漂移坐标(黄道带因岁差已偏移甚远)和异域符号(希腊神话星座)上的体系,如何能精准诠释根植于华夏水土、深受赤道星垣文化滋养的东方人命理?此乃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”之理。
仰望星空,让我们重归赤道
《易·贲卦·彖传》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。”
真正的命理,非是玩弄符号的戏法,而是深刻理解天地运行的法则(天文),并将其智慧应用于洞察人事(时变)。不识赤道星垣,不明北斗枢机,不敬二十八宿分野,则如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,纵有千般技法,亦难登命理堂奥。
重拾《周髀》的盖天圭臬,细品《淮南》的星野玄章,让我们回归华夏仰望星空的初心——以赤道为经,星宿为纬,北斗为指针,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坐标中,寻得那属于炎黄子孙的命运玄机与生命智慧。 唯有如此,方不负先贤“究天人之际”的宏愿,方能在这纷繁的命理世界中,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与学术高度。
“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;二十八宿,环列赤庭。识得此中真面目,方知造化有玄经。” —— 与诸同道共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