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中的“龙脉”概念,阐述的是地理环境与“气”的关系,并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。下面杨易德将从传统风水堪舆学的角度,为你分析中国龙脉的走向和总体格局。
中国龙脉的整体格局源自“万山之祖”的昆仑山。
风水理论认为,昆仑山是生气之源,由此发端出三条主要的干龙(山龙),它们与黄河、长江等大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,共同构成了中国龙脉的主体框架:
北干龙(艮龙之脉):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北部地区。其所经地域包括新疆、内蒙、青海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等。这条龙脉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(甚至有观点认为其隐入海中,连接日本列岛)。北京、天津等城市被认为处于北龙之上。
中干龙(震龙之脉):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。其所经地域包括四川、陕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山东等,最终到达渤海终止。西安、洛阳、济南等历史古都均被视为中龙气聚之所。
南干龙(巽龙之脉):大致位于长江以南的南部地区。其所经地域包括云南、广西、贵州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及湾湾等。这条龙脉入海而止,通常把香港、广州、福州、南京、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。
这三条干龙并非孤立存在,它们一路分枝劈脉,孕育出各级枝龙,星罗棋布于神州大地。
不过,杨易德不得不提醒您:在风水学中,真正结穴的大地,往往不是干龙,而是枝龙,横龙回旋结穴等,这是因为横龙更容易构成层层包裹的结构,构成分合八字,形成阴阳交媾。而干龙的走向,是贵气的核心,但是往往是孤阴或者孤阳走向,自身需要剥换才有阴阳变化和五行传变,而与其他龙需要构成交媾特质,才能行止结穴构成生气。
因此,风水学的核心在进一步的支龙变化上下功夫,山水是否有情?是否藏风聚气?乃至在方位上是否得位?比如砂和水所处的位置等,立极应变吉凶,而这些,里面博大精深,并不是了解了龙脉走向就能够厘清。
但是,了解龙脉的主要干龙走向,却是地理学的重要一环。正所谓知来处,才知去处。所以古人才要“十年寻一龙,三年点一穴”。而今天,我们借助高科技和前人总结的基础上,更加容易读懂天下大势。知大势而后细微处着手,才可能达到古人说的“参天地之造化,夺日月之神功”。
在风水堪舆穴中,分为山龙与水龙,并且各自有阴龙和阳龙的变化;
山龙:主要指山脉的走向、起伏、转折、变化。古人观山势犹如龙行变化莫测,故以龙称之。
山龙是大地生气的首要载体,追求的是山脉的“起伏屈曲活动”。昆仑山被视为天下群山的祖宗山和发源地,其后诸如天山、祁连山、秦岭、太行山、南岭等众多山脉,都是山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水龙:在地势平坦而多河流穿行的平洋之地,则以“水为龙”。因为在这些地区,水脉即为龙之血脉,水行即龙行,所谓“行到平洋莫问踪,但看水绕是真龙”。水龙亦有干龙和枝龙之别,大江大河(如长江、黄河)是干龙,小河溪流为枝龙。水龙结穴的地方,也需有众多的水流缠抱。
“山”与“水”在风水格局中关系密切,俗称“山管人丁水管财”。理想的格局是“山水相依”,有山无水非真龙,有水无山尚可行,但水更为重要。因此,甚至才有人出书专门论水,比如《水龙经》。可谓了解了水龙的走向,和读懂水龙,就读懂了经济命脉。
我国主要水龙脉络走向分析
中国的龙脉格局中,水系的走向至关重要。三大干龙的形成与流动和黄河、长江、珠江等大水系密切相关:
黄河、长江:同是发源于青藏高原,黄河源自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,长江源头则地处西藏自治区的唐古拉山。它们一北一南,大致划定了中干龙与北干龙、南干龙的界限,其本身也是强大的水龙。
珠江:源于云贵高原,流经贵州、广西、广东,形成富饶的珠江三角洲,而后流入南海,是南干龙区域的重要水龙。
其他重要水系还包括东北的黑龙江、松花江、辽河;西北的塔里木河、额尔齐斯河;西南的雅鲁藏布江、澜沧江、怒江;以及东部地区的淮河、海河等。这些江河,连同全国2000多个湖泊(如鄱阳湖、洞庭湖),起到了“缓急江河之流、形成山环水抱”的作用,被认为是调节“龙的血液”的关键。
当然了,我们也可以把水龙分为三条,即黄河,长江,珠江:
黄河走向渤海湾,构成北方中心城市,即是北龙。
长江则为来龙最绵远的中部之龙汇聚而构成,因此可以理解为中龙。
而珠江则入珠海途径广东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带,构成南方中心城市,则是南龙。
凡是水龙经过的城市,都是富裕城市。这印证了堪舆学中的“水主财”的特质。
除此之外,每个龙都有生地,和库地,还有不可见形之地;所谓洞天福地,实为龙之秘境,则为无形之地,其地既然有炁,必然有脉可寻,却并非书中记载的方法辨别。还有很多通于华夏却未生于华夏之地,比如参透天机之机的修真大能,可能也有喜欢据守修炼抢夺的空间和地盘(只是猜测)。这里不宜公开讲述。
总结与提醒
中国的龙脉格局,是一个以昆仑山为源头,以三大干龙(北、中、南)为主干,无数支龙为延伸,山川水系相互交织、环抱呼应的宏大系统。
需要强调的是,“龙脉”之说源自传统风水文化,属于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范畴。它更多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、理解和寄托,其中蕴含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至今仍有启示意义。
相关文章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