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易德全集官网
☯ “莫以易较高低,只以德服天下” ! 『 “习易先学厚德,做人先行载物;帮他先要自强,嗔起先灭不息”!』
文章1295浏览38363721本站已运行101029

杨易德所理解的《道德经》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”

杨易德所理解的《道德经》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”

《道德经》原文第77章“成而弗居”云

“天之道,犹张弓也。高者抑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故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?唯有道者乎。是以圣人为而弗有,功成而弗居,若此其不欲见贤也”。

这段话是以天道举例来与人道作对比,让人明白大部分的人们所作所为是与天道相违背的。也是通过这句话来劝人功成不居。

下面,杨易德用自己的话对这段话试着翻译过来,意思大概是这样的:

天之道就好比在拉弓张弦,高低一定要恰当,如果高了,你就得往下调;如果低了,你就要往上举。就像这样,过了就要及时作减法调整,不够的话就要作加法补充。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的,我们看到的很多人,他们为人处事往往是与天之道相反的。他们怎么做呢?他们让不足的人更加不足,以让有余的人更加有余。

那么,谁能够在有余的情况下懂得效仿天道呢?唯独一种人,那就是得道的人。所以,你们看圣人呀,做事情干出了成果,却总是不据为己有独享,功成之后也不喜欢居功。他们喜欢这样去为人处事,就是符合天道的,他们即使做了圣贤之事,却不喜欢让别人像看贤人圣人一样来看待自己。这就是符合天道的功成而不居啊。

杨易德所理解的《道德经》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”2

除了以上外。杨易德所理解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别,还可以用“马大效应”与“马太效应”两者对比阐述。

天之道,是“马大效应”(非马太),当你把马养大了,时间到了,他就该拉着你跑了,马儿吃了那么多草,是时候该“还债”了。把马形容成人,我们在这个世界,寿命到了后,阎王爷就要派人来抓了,黑白无常拘魂索命,带走这个人的性命,然而这却是在该杀的时候杀,人是到了该死的时候才死。人活到适当的年龄,然后离开,不长不短,这也好比天道,天道需要维持阴阳两面的平衡,好比弓上的弦不上不下,恰到好处。包括人的命运与生死,也在天道之中。

人之道,那才是马太效应。当马养大了,然后“大”字下面再生个点,变成了“太”。马生马,当贫穷者越穷,富贵者越富,这样无止境两极延续,就会失衡。如果任凭这种人之道发展下去而没有天之道的参与,人界到最终将全部会被自己的私欲所毁灭。若人们注重不完全脱离于天之道的存在,就可以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。

所以当前的世界,当人们偏离了天之道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,就好比拉弓时弦位的偏离,是很危险的。这种时候最好要有懂得天道的带着使命的道者(道士)或者圣贤出世,纠正并维持平衡大局。

一般来说,天之道看起来总是与人之道相反,而且它还是以无情为有情的。当人的寿命到了,好比马养大了,人寿到了得离开世界,在人看来是极其残忍的,实际人之“被离开”与马被养大“该被骑”一样,上天夺人性命于无声之中,岂非无情至极?然而那是人道看事情的角度。在上天看来,若非如此才是残忍的,才会失去平衡。

所以道德经中人与天之道说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”。天制人的角度永远是看似无情,实质却是无私的,连生死都是如此,更何况其它。然而从历史长河的大局来看,正因为这个“无情”,才能让人类平衡不被轻易打破,从而能够正常自然生存和延续发展,这就是最大的有情,故天之道以无情为有情,道法就在如此自然之中。

然而人之道却不然,人是有私念的,那些看起来很有情的人们,大多是饱含私念私情,从长久来看,那对自然平衡发展是极其不利的,人们这种与天道背道而驰的“损不足以奉有余”的行为举止,才是真正的无情。

因此,天底下要有道士,或者说道者,反正就是明白天道的人。他们的存在,是为了领悟并维持平衡的天人自然之道,他们需要在人群中,完成天底下的天道使命,当看到失衡的地方就要有所作为地让它们平衡,这就叫“高者抑之,下者补之”,然而却“功成弗居”,能知进退,完成有为的使命后,知道及时退归,并继续保持清静无为。正所谓干完事儿,不独享成果,唯独有道的人才做得出,并且也只有这些人才会这么做。

这也正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道士们在太平盛世时都喜欢归隐山林,而到了乱世却总是道士下山辅佐从而参与平定了天下的原因。

道士,也就是这段话中的“道者”,他们是明白了天道的人,当然不一定全然是指道教人士。在人群中,可能随处分布。他们的使命是让人类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自然平衡的发展,让天人共存于自然大道之中,以更好的延续。

天之道和人之道,表面看起来永远是相反的,但实际又是相辅相成的。就像阴阳五行的相互制约,看起来的相克,好像不好,但是通过相克相制能维持平衡,是好的。天和人本身能够在道中共存,是相生,也叫相化。生与克这种制与化的关系存在,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才会共存,天与人既能感应,就能在道中通过阴阳两面共处自然之中而不乱。

然而能够领悟天道的人,要去掉人原本很容易产生的私念私欲才行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来传续道法,在行为上与天道一致,履行使命;在心性上,背负平衡三界的责任;这就叫道士的:性命双修。

实际上,天道与人道的“相逆”也可以用这句话来理解:“顺则凡,逆则仙,只在中间颠倒颠”。有的时候,智者与愚者之差距,只在于平时是否缺少一双逆着看事的眼睛。道德经这章里所讲的天道,正好是与人道相逆的。在行为上,人若能逆着看事,或者逆着性格履行天道中正确的事,又能顺从道法之自然,可谓有顺有逆,知其顺逆而行,方能作为真正的道士(道者)。

杨易德所理解的《道德经》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”3

所以对于修道者来说,除了领悟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和共生方式之外。还要时刻提醒自己:勿因自私和贪念获取太多的身外之物,这世界能量是守恒的,当你拥有得太多了,别人拥有的就会相应越少。当你拥有过盛,即你功成之后,却还借助马太效应居功继续获取更大的回报时,这就违背了“功成弗居”之道。这样的你容易在人道中迷失,从而离天道越来越远。反之亦然,如果你过少了,那就不能再“损”自己了。因为天之道也是补不足的,人在这时候也是要讲究自强的。

当然,大部分情况下,人们往往是贪得无厌,而忘记了平衡两字。只有少数人明白:“圣人无私,故能成其之私”,功成而弗居的道理,实际也是一种无私而成其私的表现。所谓无私,就是你要时刻做减法,丢弃掉自己多余的东西,当你要建功立业行有为法的时候,你功成了, 恰到好处地已经完成了你所要做的,那之后其余的都是包袱,都没有什么好舍不得的。如果强行居功,则很容易与天道相逆,在人道中渐行渐远,到后面指不定是福是祸呢?

所以,要与天道融和,做好一个道者,必须要明白天道“损有余”而“补不足”的同时,能克服自己原本秉性上的缺点,修道修到最后,知道何时能仿效天道,如何仿效天道,以及何时当行人道,如何融洽人道了。这归根结底到最后,还是不能少了两字:平衡。带着这两字才能兼明人道与天道的相背与相顺。

又:“为学日增,为道日损”,类似这些统统都是天道与人道的融会贯通。在做加法与做减法之间,究竟要怎样做才能真正恰到好处地维持平衡呢?究竟怎样才能阴阳两诠呢?究竟怎样才能既不失道,也能明哲保身呢?道者,如何把握好这些机会去履行使命,济度阴阳,并完成天道与人道的并肩而行呢?这就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了。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为杨易德原创作品,于7年前 ,首次在杨易德全集官网发表,共 2814个字。未经授权严禁复制转载,但欢迎分享文章链接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杨易德所理解的《道德经》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” - 杨易德全集官网 +复制链接
  • 作者介绍:杨易德道长,1989年生于湖北黄冈,为攀越易道高峰,日攻夜读;于大量实战下参悟易道。又在寻访民间高人十几年间,吸纳了百家所长,致精通多门术数,并有大量的独家心得公开著文分享,达千余篇。入道后,主修道法符箓,获得了完整的独门道法传承,并已成功为大量善信治病禳灾。现遵从师训,以济度阴阳为宗旨;行道法,攻五术,以术悟道,籍术弘道。
  • 关注方式:添加杨易德私人QQ/微信号:812463543 (注:非公众号,仅限于关注动态,请勿聊天打扰);可随时关注朋友圈更多最新动态,感受每日参玄悟道。也欢迎加入杨易德官方读者QQ第五群:543715865
  • 提醒:百度:杨易德全集官网,你可随时找到这里。

添加新评论

隐藏边栏